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著名生物学家Angela M. Gronenborn教授做客高精尖创新系列讲堂 返回列表

世界著名生物学家Angela M. Gronenborn教授做客高精尖创新系列讲堂

2019/04/01

2019年4月1日下午,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邀请到HIV病毒研究专家、美国科学院及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Gronenborn教授,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馆报告厅举办了一场题为《核磁共振(NMR)、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及大规模MD模拟计算之间的协同作用——原生HIV衣壳蛋白的全原子模型》(Synergy between NMR, cryo-EM and large-scale MD simulations - An all atom model of a native HIV capsid)的学术讲座,清华大学生命学院PI方显杨主持了本次讲座。


方显杨研究员

Gronenborn教授是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通过核磁共振技术与其它生物物理方法联用研究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及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尤其在探索艾滋病毒及其相关蛋白的研究领域取得诸多突破。Gronenborn教授现为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结构生物学系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等。


Angela M. Gronenborn教授

Gronenborn教授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科隆市,当地有一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科隆大学,Gronenborn教授早年间便就读于此,并分别于1975年和1978年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研究生期间,她对当时新兴起的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波谱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士毕业后Gronenborn教授进入了位于伦敦的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在蛋白质核磁共振先驱詹姆斯·菲尼(James Feeney)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84年,她加入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4年后加入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从事艾滋病毒及其相关蛋白的研究。在此期间,Gronenborn教授与其它科学家一道,在蛋白质三维核磁共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Gronenborn教授开始任教于匹兹堡大学至今。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的病毒(HIV病毒)引起。HIV能够攻击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艾滋病的病死率较高,迄今难以治愈,所以,至今依然是全球的生物学家、病理学家、药学家等致力于攻克的难题。在今天的讲座中,Gronenborn教授以生动的语言为广大观众阐释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技术以及大规模MD模拟计算技术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完成了原生HIV衣壳的全原子模型。讲座中,Gronenborn教授详细为大家揭示了该模型的工作机理及研究意义。


现场提问

讲座结束后,提问发言者络绎不绝,Gronenborn教授对所提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解答并对提问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报告的最后,主持人方显杨老师代表全体与会听众向Gronenborn教授问及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有何建议?Gronenborn教授答道:“做吾所爱,才能渐入佳境,才能日趋成功!”在一个半小时的科学报告当中,Gronenborn教授全程神采奕奕,亲和可掬,她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者风范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精尖创新系列讲堂,为贴近学科前沿,拓宽学术视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我们会在各个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挖掘自身潜力,组织开展更多的讲座沙龙活动,以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师生学术能力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