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邀请到因开创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而闻名于世的著名科学家Wolfgang Baumeister教授,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馆143会议厅举办了一场题为Structural Biology in situ: The Promise and Challenges of Cryo-Electron Tomography(原位结构生物学: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的前景与挑战)的学术讲座,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宏伟主持了本次讲座。
Wolfgang Baumeister教授早年间分别于德国明斯特大学和波恩大学研习生物、化学和物理三大专业,并于1973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87年,他开始任教于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化学系直至现在,与此同时,自1988年起,他开始担任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Institute)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和结构生物学系主任。此外,Baumeister教授还是慕尼黑技术大学物理系荣誉教授,在2000年,他被任命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摩尔杰出学者(Moore Distinguished Scholar)。
Baumeister教授的研究涉及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领域,且皆有作为,为推动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其中,他为理解蛋白降解的细胞大分子机器--尤其是蛋白酶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此外,他率先开发了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析生命的奥秘带来了新的希望。纵观Baumeister教授辉煌的研究生涯,所获奖项不计其数:包括奥托华宝奖章(Otto Warburg Medal),施莱登奖章(Schleiden Medal),路易斯 - 让特特医学奖(Louis-Jeantet Prize for Medicine),哈维科技奖(Harvey Priz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恩斯特先灵奖(Ernst Schering Prize)等。此外,Baumeister教授还是多个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在今天的讲座中,Baumeister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原位结构生物学: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的前景与挑战。传统上,结构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分离纯化的分子组分这一还原论的方式来研究复杂的细胞系统。这种“分而治之”的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中的惊人的数目就是很好的证据。然而,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生物功能很少仅仅通过单独的生物大分子来发挥。大多数细胞的功能都来自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协调工作。因此也就产生了在未被扰动的细胞环境,即在体原位的条件下进行结构研究的需求。严格上讲,“原位结构生物学”这一术语应当用于细胞环境完整保留下的情况。而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具有研究细胞内超大分子组分或者“分子社会学”的潜力,这一技术结合了三维成像技术的强大力量和物理上允许的最佳结构保存手段。
报告结束后,提问发言者络绎不绝,未有间歇。针对在场师生所提问题,Baumeister教授进行了详细而认真的解答并对提问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讲座结束后,在场学子依旧热情高涨,久久不愿离去。Baumeister教授对科学的专注和追求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
高精尖创新系列讲堂,为贴近学科前沿,拓宽学术视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我们会在各个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挖掘自身潜力,组织开展更多的讲座沙龙活动,以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师生学术能力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