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3 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 2020 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十大进展由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的资深专家评选,并经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团审核产生。此次共有 8 个知识创新类和 2 个技术创新类项目成果入选。
在参评成果中,新冠病毒相关成果占比最大,相关工作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展现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在面对全新课题时招之能战的快速反应能力,相关科学探索引领人类更加深了对于新冠病毒的认知。最终入选十大进展的知识创新类项目「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解析及两个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和技术创新类项目「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的构建」,对防控当前全球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义。
本次入选项目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知识创新类项目「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4 - 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群聚信息素」,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揭示了蝗虫群聚成灾的奥秘,对世界蝗灾的控制和预测以及解决粮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创新类项目「小麦抗赤霉基因 Fhb7 的克隆、机理解析及育种利用」和知识创新类项目「进食诱导胆固醇合成的机制及降脂新药靶发现」则聚焦国计民生和全民健康等热点问题。
据介绍,该评选活动自 2015 年以来已开展 6 届,此次联合体成员学会推荐的项目较往年数量明显增加,体现了「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日臻完善,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不断扩大;获奖项目中非院士主导项目所占比例较往年大,体现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后备力量强大。
2020 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冥想和锻炼可增强免疫力?机制来了
在生活中,从冥想到体育锻炼等行为可能增强免疫力。然而,大脑活动是否可以直接控制发生在脾脏等淋巴器官内的免疫反应,长久以来并没有严格的实验证据支持。清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联合研究团队发现行为调控抗体免疫的脑 - 脾神经通路。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祁海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胡霁课题组以及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钟毅课题组通力合作,在小鼠模型里发现,脾脏如果丧失神经支配,疫苗接种后机体就不能正常产生抗体。
进一步实验表明,这是因为大脑内被称为中央杏仁核和室旁核的区域有一类 CRH 神经元与脾神经相连。激活 CRH 神经元,会增加脾神经活动,进而可以增进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反之,抑制 CRH 神经元会降低疫苗的效力。进而他们还设计出了一种小鼠的行为范式,可以通过激活这一新发现的脑 - 脾神经通路来达到增强抗体产生的效果。
这些发现,首次建立了大脑活动可以增进抗体产生的一条神经通路,指出了将来利用锻炼、冥想等行为增强疫苗效果、加强人体免疫力的可能。
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2020,581:204-208)。
「勤動」与增强免疫的大脑神经核团与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