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目前世界上患病最广泛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之一是病人脑组织中出现的淀粉样斑块沉积。这些斑块被认为是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peptides,Aβ)逐渐聚集形成的,而Aβ则来源于对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的切割,其中γ-分泌酶(γ-secretase)在切割APP产生不同长度的A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γ-分泌酶是由Presenilin(PS)、PEN-2、APH-1和Nicastrin(NCT)四个亚基共同组成的膜内蛋白酶复合物。遗传学证据表明,可遗传的家族性AD所携带的基因突变主要位于APP以及PS1/PS2基因上。APP首先被β-分泌酶切割为99个残基的肽段(APP-C99),APP-C99可以被γ-分泌酶通过内肽酶活性切割为49个残基的Aβ49或48个残基的Aβ48,随后γ-分泌酶发挥羧肽酶活性,继续将Aβ49切割产生Aβ46、Aβ43和Aβ40;对Aβ48的切割产生Aβ45、Aβ42和Aβ38(1)。
Aβ聚集被认为与AD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清除淀粉样蛋白是治疗AD的潜在策略。2023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针对Aβ聚合体的单克隆抗体Lecanemab(仑卡奈单抗)用于AD治疗。然而,这些不同长度的Aβ是如何被γ-分泌酶依次剪切的,领域内提出了多种模型来猜想这一分步切割的动态过程,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极大地限制了对AD病理的理解以及针对Aβ和γ-分泌酶的药物研发设计。
2024年6月7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西湖大学/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施一公教授团队在《科学》(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人源γ-分泌酶识别和剪切底物的分子机制》(Molecular Mechanism of Substrate Recognition and Cleavage by Human γ-Secretase)。论文报道了γ-分泌酶结合切割过程中四种中间态底物APP-C99、Aβ49、Aβ46和Aβ43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γ-分泌酶识别底物的分子机理,并通过这些结构的深入比较,提出“活塞模型(piston model)”来解释γ-分泌酶动态切割底物的过程。这项研究解决了AD领域困扰多年的关于γ-分泌酶切割机制的难题,对于理解Aβ产生过程以及发展新的治疗策略具有广泛的意义。
由于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切-解离的过程极其动态,获得酶与底物的复合物结构难度非常大,作者引入了两个策略:1.经过大量筛选,分别在底物近膜区和酶NCT亚基上引入半胱氨酸突变,通过二硫键交联稳定复合物;2.将酶催化残基之一385位天冬氨酸(Asp385)突变为天冬酰胺(Asn),既防止底物的切割,又可以模拟催化水解的中间状态。利用该方法,作者首先获得了γ-分泌酶-APP-C99的原子分辨率结构:APP-C99包含α-螺旋区、β-strand区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铰链区,底物β-strand与PS1形成稳定的β-sheet结构,而酶切位点恰好在β-strand之前,继而切割产生Aβ49作为产物以进行后续剪切。
利用相似的策略,结合一系列提高交联效率的方法,作者成功获取了γ-分泌酶-Aβ49的结构:Aβ49同样包含α-螺旋区、β-strand区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铰链区,不同的是Aβ49的β-strand仅由三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而切割位点也位于β-strand之前,这样可以成功释放三肽并产生Aβ46。三个氨基酸组成的短的β-strand解释了γ-分泌酶以每次剪切三个氨基酸为主的羧肽酶活性。随后,作者利用体外重构的方法又解析了γ-分泌酶分别结合Aβ46和Aβ43的冷冻电镜结构,Aβ46/Aβ43与Aβ49的结构特征非常相似。
虽然之前该研究组已经报道了γ-分泌酶分别结合Notch和APP-C83的结构 (2, 3),但是该研究的创新性在于,作者通过多种中间态底物结构的比较分析,总结了γ-分泌酶识别和切割底物的动态过程。从局部结构特征和催化机制的角度来看,γ-分泌酶的内肽酶和羧肽酶活性之间几乎没有差异,主要区别在于底物形成β-strand的长度:对于Aβ49的产生,C99形成比较长的β-strand区域;对于羧肽酶切割(Aβ49→Aβ46→Aβ43→Aβ40),底物β-strand区仅包含三个连续的氨基酸残基。随着底物向细胞内侧移位进行切割,底物跨膜α-螺旋区保持其整体长度,每次切割后,底物α-螺旋区向前拧动和转位一个螺旋(大约3个氨基酸),并形成一个新的β-strand,这种机制被总结为“活塞模型”。
图1 γ-分泌酶依次切割底物的分子机制
(A)APP-C99以及Aβ49、Aβ46和Aβ43均由跨膜α-螺旋区、连接区和β-strand区组成。每个底物的γ-分泌酶切割位点,恰好在β-strand之前。(B)APP-C99及Aβ48、Aβ45和Aβ42的序列比对。(C)底物识别和剪切的活塞模型:APP-C99、Aβ49、Aβ46和Aβ43(从左至右)。Ile41-Ala42-Thr43(粉色区域)依次向下移动,直到形成Aβ43中的β-strand后被切割释放。每次切割,α-螺旋向胞质侧移位一圈,导致一圈螺旋的展开,先前的连接序列形成新的β-strand,从而准备进行下一次切割。
活塞模型包括两个基本原则:1.底物β-strand引导下一个切割位点。因为至少需要三个残基才能形成β-strand,所以解释了为什么Aβ49或Aβ48的切割大多是以三个残基的步骤进行的。2.每个底物在γ-分泌酶切割过程中展示了相同的结构特征,包括一个被PS1识别的跨膜α-螺旋区,引导底物切割的β-strand区,以及介于之间的连接序列。这一模型可以解释很多之前文献中报道的生化数据,包括家族性AD基因突变的影响,以及γ-分泌酶对其他100多种底物的切割模式等,为γ-分泌酶的机制研究以及针对γ-分泌酶的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施一公教授实验室一直以来都将揭示AD发病机理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其中γ-分泌酶的三维结构及其作用机理的解析是一项重要的分支。2014-2015年,该组先后在Nature报道了分辨率为4.5 Å及3.4 Å人源γ-分泌酶的三维结构(4, 5)。2018-2019年,分别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报道了γ-分泌酶结合重要底物Notch和APP-C83的三维结构 。2021年,在Cell杂志报道了γ-分泌酶结合小分子抑制剂和调节剂的原子分辨率结构,阐明了γ-分泌酶识别小分子药物的分子机理(6)。此次发表在Science的研究是在之前研究基础上γ-分泌酶领域的又一次进步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