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五位教授
入选2021 “中国高被引学者” 榜单!
2022年4月14日,爱思唯尔(Elsevier)重磅发布了备受瞩目的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 榜单。这是自2015年开始,爱思唯尔第八次正式发布“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随着中国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提高,引领全球学术进步的各领域杰出学者也不断涌现。此次榜单入选4701位学者,来自523个机构,10个教育部学科领域,仅涵盖84个教育部一级学科。
热烈祝贺中心施一公、王新泉、时松海、柴继杰、俞立五位教授入选榜单。
施一公 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主任
1989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至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2018年至今,担任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校长,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主任。施一公领导的实验室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解析了真核信使RNA剪接过程中所有关键步骤的复合物结构,阐明了前体信使RNA剪接的工作机理,将人类对“中心法则”的理解大幅向前推进。曾获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等荣誉。2013年5月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2013年先后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新泉 教授
结构生物学家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新泉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后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0-2003 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随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 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蛋白质专业分会副秘书长。获得“2014年度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教育部 2010 年度新世纪人才计划”,“清华大学 221 基础研究青年人才”等荣誉,被教育部评为“2020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等。
时松海 教授
神经生物学家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时松海教授,神经生物学家,2019年全职加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院长。时松海教授长期从事哺乳动物大脑发育和功能研究,其研究团队运用神经生物学(如电生理和成像)、遗传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等方法研究大脑的有序组装和有效运行机制,主要集中于活体神经干细胞的调控、神经细胞的产生分化、神经环路的精准组装和运行以及动物行为的神经基础;同时致力于与神经发育相关的重大疾病如小脑症和自闭症的致病机制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曾获美国科学杂志全球青年生命科学家大奖、美国Blavatnik青年科学家奖、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学者奖、北京市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等荣誉。
柴继杰 教授
结构生物学家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国际学者”
柴继杰,结构生物学家,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国际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德国洪堡教席奖获得者。主要科研领域与方向:以蛋白质晶体学为手段,结合生化细胞生物等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目前实验室主要兴趣是植物的受体样激酶(RLK)、抗病蛋白(R蛋白)以及NOD样受体(NLR)。合作揭示的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机制入选2019“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俞立 教授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研究员
俞立博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于北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自成立实验室以来,一直从事细胞自噬领域的研究。2010年首次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的自噬性溶酶体再生过程以及其调控机制。最近,俞立实验室发现了依赖细胞迁移的新细胞现象migracytosis和介导这一过程的新细胞器迁移体(Migrasome),目前对其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俞立于2013年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21年获得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自噬领域研究成果入选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